微信:向左还是向右?

创立于我国移动互联网爆发期的微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秉持用户体验为王的理念和开放态度,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已经成为连接一切的杀手级应用。

  创立于我国移动互联网爆发期的微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秉持用户体验为王的理念和开放态度,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已经成为连接一切的杀手级应用。微信在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价值变现的难题,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逐步走上封闭和封杀其他应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户体验变差。微信的未来有多大,不仅取决于能够把杀手级应用打造成平台型系统,还在于是否能够平衡好用户体验和商业、开放和封闭之间的关系。

  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成就了微信

  时间拨回到2010年10月,当时Kik因上线15天就斩获了100万用户而引起了张小龙的高度关注,他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致命威胁,随后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IM,很快得到了马化腾的认可,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于广州正式启动。微信项目从研发到快速迭代,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的iOS版正式上线,但相比于“米聊”、“飞豆”、“有你”、“口信”等竞争对手,用户并没有突飞猛进的增长,此后,借鉴Talkbox在微信中加入语音功能,并结合特定场景,可以切换语音收听模式,当Android版发布以后,用户量开始高速增长。2011年8月3日,微信发布2.5版本,添加了看附近的人功能,使得用户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和互动,并且把用户从熟人圈扩大到陌生人圈层,用户数也迎来了第一次爆发性增长;

  2011年10月1日,微信3.0版本发布,添加了“摇一摇”和漂流瓶,2011年12月20日,微信3.5版本发布,添加了二维码功能,帮助用户更为方便地通过扫描添加好友和发布二维码名片,并推出了英文版WeChat,此后推出多种语言版本。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户数突破一亿大关,用了433天。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4.0的iOS版,添加了“朋友圈”功能,这也是微信社交化平台的尝试,并开放了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

  2013年8月9日,微信5.0版本发布,把公众平台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并规定了每天的消息发送条数以避免过多的订阅号信息对用户产生干扰,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此外,还增加了表情商店、扫一扫、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功能。2013年11月18日,微信提出了“平台化,公开化,自助化“的理念。

  2014年春节前夕,微信发布5.2版本,微信红包的火爆使得微信支付用户高速增长,也使得微信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支付”的较大市场份额,并为用户和商家各种不同的移动支付场景。2014年,由于微信的高速发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服务提供者应取得相应资质,并提出了“微信十条”。

  2014年10月14日,微信6.0版本发布,此后更新迭代速度放缓。目前,微信生态已经涉及微信支付、硬件开放平台、公众平台和企业号等业务,微信也正在从IM工具逐渐进化成一个连接人、硬件和服务的生态系统,进而达到“连接一切”的目的和效果。

  微信发展到今天,毫无疑问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腾讯的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6亿,同比增长34%;内部办公自动化的微信企业号注册用户已超过2千万;透过微信支付进行的商业支付交易量显著增加。腾讯上半年营收为人民币676.86亿元,同比增长48%,净利润为人民币201.48亿元,同比增长41%,而微信在收入快速增长中贡献了一定力量。

  从微信短短6年不到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其成功既有抓住移动互联网风口、有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腾讯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等。首先,我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自从2007年以来,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的手机网民高速增长,从2007年的5040万户增长到2016年6月底的6.56亿户,增长了12倍多,微信作为极致产品,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就能取得更快发展,具体见表1。

表1 2007-2015年我国手机网民数与渗透率 单位:万 %

  年份

  网民数

  渗透率

  年份

  网民数

  渗透率

  2007

  5040

  24.0

  2012

  41997

  74.5

  2008

  11760

  39.5

  2013

  50006

  81.0

  2009

  23344

  60.8

  2014

  55678

  85.8

  2010

  30274

  66.2

  2015

  61981

  90.1

  2011

  35558

  69.3

  2016年上半年

  6.56

  92.5

资料来源:根据CNNIC历次调查数据资料整理

  其次,张小龙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张小龙所带领的团队曾成功开发过Foxmail、QQ邮箱等互联网项目,经历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等角色之间的有机转换,对产品和用户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力。

  第三,给予了微信开放团队较大的自主权。微信一开始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内部和外部的不少质疑,但在腾讯给予较大自主权的情况下,尤其是没有KPI考核指标,微信能够保持自身的战略和思路发展,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第四,腾讯作为国内即时通讯领域领导者,有着数以亿计的巨量用户,通过打通包括微信、QQ、腾讯微博以及QQ邮箱在内的一系列产品,能够给予微信较多的支持。

  为了自身利益而频频封杀第三方应用

  虽然微信把自身定位为开放性平台,但是腾讯作为商业化公司,随着其快速发展,商业变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为了避免一些外来功能降低用户体验,另外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以干扰用户之名而对快速发展的第三方应用痛下杀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微信封杀的知名第三方应用。

  一是最大竞争对手阿里巴巴的“来往”。2013年“双十一”前夕,阿里巴巴旗下移动IM来往启动“6000万天猫双11红包”活动,一时间微信用户踊跃参加,但活动开始不久,就无法打开微信朋友圈的红包链接。在来往指责微信封杀其分享链接之后,微信认为并没有封杀来往的域名,而是来往通过发布疑似钓鱼特征的链接而被系统自动屏蔽。

  二是朋友圈集赞功能。集赞作为一种营销行为,过多过滥无疑会影响用户体验,2014年6月,微信认为部分商家无视平台规则和用户体验而宣布清理集赞行为,针对不同的违规行为而采取暂时封号或永久封号的措施,此后升级技术手段,采用“技术+人工举报”的方式进行全平台清理和规范。

  三是不支持第三方视频功能。2014年9月,微信6.0版本发布并添加了小视频功能,视频成为新风口。但微信公众平台只支持来自v.qq.com的内容而并不支持第三方内容,即用户要将本地视频上传至腾讯视频才能完成嵌入动作。

  四是快的红包。2014年11月底,微信正式“封杀”快的“红包”分享功能,此后快的称腾讯旗下滴滴打车的红包却丝毫不受影响,并发表声明“抗议”这种“选择性开放”。当然,微信也曾短时间封禁过滴滴打车的营销内容,但很快就给予解禁。

  五是微软“小冰”。2014年6月,“小冰”在仅仅上线3天后即被“封杀”,微信称微软开发的这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涉嫌泄露用户信息”。

  六是营销大号。2014年,微信对个人好友过万的微信账号大批“封杀”,不允许他们添加新好友、拉群。同年5月份,微信把用户关注好友以及公众账号数量的上限调整为5000,以再次打击营销行为。

  七是HTML5游戏。HTML5于2014年在微信朋友圈突然爆发,出现了围住神经猫、全民寻找房祖名、家和万事兴等爆款游戏或营销范本,此后微信通过限制IP数量的方式,来限制HTML5游戏在朋友圈中的传播。

  八是“柏拉图App”。2015年,“柏拉图App”打造的“性格测试”火爆微信朋友圈,这是其精心策划的一场社交网络营销。7月,微信对该公众号限制功能,制图链接也遭到屏蔽。

  九是Uber和易到。2015年12月3日,微信公众平台对Uber所有城市的公众号进行全面“封杀”,无法申诉,永久封禁。记者登录微信搜索“Uber”和“优步”均无相关账户显示。

表2 近年来被微信封杀的重要功能

  序号

  被封杀功能

  时间

  封杀措施

  封杀理由

  1

  来往

  2013年11月

  打不开微信朋友圈来往红包

  发布疑似钓鱼特征的链接

  2

  朋友圈集赞

  2014年6月

  暂时封号或永久封号

  违反规则和降低用户体验

  3

  第三方视频

  2014年9月

  不支持第三方

  无

  4

  快的红包

  2014年11月

  无法分享红包至朋友圈等

  恶意营销、诱导分享

  5

  微软“小冰”

  2014年6月

  群聊“无应答”“回答混乱”

  涉嫌泄露用户信息

  6

  营销大号

  多次

  不能添加新好友、拉群

  “微信不是营销平台!”

  7

  HTML5游戏

  2014年12月

  限制IP数量

  诱导用户分享朋友圈等

  8

  “柏拉图App”

  2015年

  限制功能,制图链接也遭到屏蔽

  发布签类测试

  9

  UBER、易到

  2015年12月

  全面“封杀”,无法申诉,永久封禁

  恶意营销、诱导分享

  10

  刷量刷粉

  随时

  或封号

  违规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微信对于朋友圈集赞、营销大号、刷量刷粉等行为的处理无疑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而对于“来往”、“快的红包”、“UBER和易到”等竞争对手产品的“封杀”则有较大成分的商业利益竞争的成分,而对于视频等第三方应用的处理则是为了扶持腾讯自身的产品。

  可以看出,微信作为平台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在维护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在很多时候利用规则的模糊性,打击非腾讯系产品和扶持腾讯系产品,这种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行为不仅会引起用户对微信的反感和担忧,而且即使是“滴滴打车”、“拍拍微店”等亲密“盟友”们也会心生寒意,一旦微信政策收紧或不再施以援手,它们又该怎么办?

  当然腾讯本身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为股东负责,其行为从商业利益出发,无论是“封杀”竞争对手的产品还是扶持自身的产品都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微信作为一个拥有过8亿用户的公众平台和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其不仅仅是属于腾讯的也是属于用户和第三方公司的,这就要求微信在运作时,必须把用户和第三方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而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而一旦意味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过度“封杀”能够能用户带来更好体验的第三方应用,久而久之就必然会被用户抛弃

  微信的难题与未来

  从2010年诞生到发展到现在,微信短短6年的时间内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同时面临商业价值变现、政府监管趋严、国际化、有机开放、内部竞争、新技术等难题。

  在商业价值变现方面。微信虽然在支付领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当前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于广告,而很早就开始的微信游戏商业尝试尚未取得实质性收获,这也使得不少人对微信的商业变现能力产生怀疑。

  在政府监管方面,近些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对互联网的监管范围越来越大、监管措施越来越多、监管程度越来越严,如何平衡好监管和用户自由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微信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在国际化方面,微信和腾讯要想成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必须跨越国际化这道难题,虽然微信在国际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在有机开放方面,微信完全开放无疑会在短期商业利益,而过度封闭又不符合互联网规律,在长期内会严重伤害微信的商业利益,而这个度也是很难把握的。

  在内部竞争方面,手机QQ更受00后用户的青睐,并且在资源分配方面更容易得到青睐,这些都可能对微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新技术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正在快速成熟,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正在茁壮成长,给微信将带来很大挑战。

  面对未来,微信必须正视自身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变杀手级应用为平台级系统。微信和腾讯要想在世界互联网的版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仅仅依靠目前的杀手级应用是远远不够,还需打造像IOS、android等平台级系统;

  二是用户才是安身立命之处。微信这一生态系统要想成功,既要有巨量用户也要用户一直保持忠诚,同时第三方应用的利益能够得到明确保证,这样生态系统的各方利益才能有效协调,系统主导方才能在各方都能获益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利益;三是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技术仍然处于技术变革期,如果微信的技术能力不能持续创新,就可能被后来者所超过。

  当然,我们相信微信一定通过创新解决好面临的问题,成为真正国际化的互联网巨头。

  参考文献:

  1.刘夏:“外敌”入侵?浅谈那些年被微信封杀掉的功能,新京报,2015年1月22日;

  2.百度百科:微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x893i7EwqQZrV1lOct7KOvfFeCJL3xe8xTMvBbfmGdAQVXMNjCUmjpFxiw-imX-C7Ic5nlIOqXCsyxgBhp4RrDgkYqZfkEhdxIJLR_mNmm。【原载于《互联网新经济》2016年第8期

  全中看传媒

  “全中看传媒”由资深媒体人郭全中及其团队共同运营,致力于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TMT创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欢迎同道之人加入我们的团队,如须商务合同、广告及投稿,请投:guoquanzhong@126.com。

  

  赞赏还是不赞赏,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