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吸金3亿+,关于共享充电宝,投资人们是这样说的

从「独角兽捕手」朱啸虎、明星天使投资人王刚联手投资「小电科技」,到投资界的「老大哥」IDG 入局「街电科技」,再到 SIG、红点创投、九合创投合投「来电科技」2000 万美金创下行业迄今最大单笔融资额,再到互联网巨头腾讯入局续上「小电科技」Pre-A 轮,前后不过 10 天时间——「共享充电宝」市场似乎莫名其妙的就火了,而且局势愈演愈烈。

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生意呢?

共享充电宝火了,说真的,我也有点懵......

从「独角兽捕手」朱啸虎、明星天使投资人王刚联手投资「小电科技」,到投资界的「老大哥」IDG 入局「街电科技」,再到 SIG红点创投、九合创投合投「来电科技」2000 万美金创下行业迄今最大单笔融资额,再到互联网巨头腾讯入局续上「小电科技」Pre-A 轮,前后不过 10 天时间——「共享充电宝」市场似乎莫名其妙的就火了,而且局势愈演愈烈。

我们根据 IT 桔子数据库整理了几家充电宝租赁公司的投融资情况如下:

那么这些公司到底在怎么玩「互联网+充电宝」的生意?它们的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主要来对比一下在今年,更确切地说,是在今年 4 月份的 10 天里,获得投资的 5 家公司。

从上面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将这 5 家最近获投的充电宝公司按照「能不能将充电宝带走」分为两类,即「线机一体模式」和「线机分离模式」。

线机一体模式:不能将充电宝带走,只能在固定场所使用

*小电

线机一体的桌面型固定充电宝模式,代表公司有小电科技和 Hi 电。在这种模式的应用场景中,用户只能在固定场所去使用充电宝,而不能将充电宝借走。

因此这种模式无需用户支付押金,因为不需要用押金来约束用户归还充电宝。其好处是成本低、铺设速度快,且无需租金,更容易让用户接收,但缺点也很明显,即限制了用户使用的自由度,不适用于火车站、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线机分离模式:可以将充电宝带走,使用度较自由

线机分离的机柜模式,代表公司有来电科技和街电科技。在这种模式的应用场景中,用户是可以将充电宝借走的,其好处是使用度更自由,更符合生活场景。但是为了制约用户归还充电宝,需要支付押金,目前两家公司的押金都是 100 元,押金基本就足以覆盖充电宝的成本了,所以厂商根本不用担心用户不归还充电宝。

另外,目前来电科技主要覆盖大场景(如:火车站、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而街电科技主要针对的是小场景(如:咖啡厅、餐馆等);

*街电

线机分离的基座式吸附充电模式,代表公司是魔宝电源魔宝电源在 B 端布设的终端不是一个机柜,而是一个规格更小的充电基座,其上最多可以叠加五个魔宝移动电源同时充电,每个充电宝正面有针状突起、背部有对应针孔,同时基座有一定磁力吸附以保持稳固。

相对于机柜模式,其产品体型较小、利于布放,且成本较低、更容易铺设;而相比桌面式固定模式,用户使用度更自由,更符合生活场景。

那么,为什么投资人会集体涌入共享充电宝领域呢?

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则认为,充电属于全方位的大众需求、是正待唤起的新线下场景,且容易在线下进行规模化复制,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也已普及,此事的发展将有三个核心:

产品成熟度和维护成本:信用免押金、弹出成功率等体验会直接影响;

用户习惯培育:密度和安全性是让用户产生「到哪都能充」心理预期的关键,而且异地取送的便利性使网络效应比较明显的,其次才是价格;

融资:投到一定密度、价格战触发时,需要大量资本支撑。

王啸预计「不出半年这个行业就会火起来,否则就是伪需求。至于电池扩容对充电宝需求的打击,就像政府不让共享单车上路一样,属于理论上可能,实际上小概率的事件。」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昂贵的线上流量让一些投资人开始瞄准线下流量。与腾讯一起投资了小电科技 Pre-A 轮的元璟资本合伙人认为「线下流量价值重估的窗口已打开,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

「线下流量则一直处于相对分散且未被运营的状态,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机会。而智能充电宝具有使用需求明确、教育成本低、用户目的性强、服务链条相对简单的特性,能够持续而精准的吸引更多线下流量,通过线下流量形成高频交易入口,未来想象空间十分可观。」

腾讯投资执行董事夏尧表示:「移动充电领域是我们长期看到的大领域。我们也期待共享充电宝能够与小程序、微信支付产生更强的联动。」

SIG 合伙人张琳娜谈到投资来电科技的投资逻辑提到了「柜机的广告优势」:「大机柜的垄断性场景和专利是公司的壁垒和护城河,且暴露空间大、附带屏幕,在高流量人群场景下广告优势也是营收的现金流;把充电宝租赁当作入口,基于 LBS 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

红点中国认为关键核心指标证明——从统计概率和安全感两个维度看,充电宝租赁是可以让公司赚钱的高频刚需。

而根据创立较早的来电科技公布的数据,这桩生意真的还挺赚钱:

来电科技创建于 2014,研发一年后将产品投入市场,截至目前已经入驻 80 多个城市、铺设 1600+台机柜,平均每天租借 2 万多次,每次租借时长 3 个小时,累计用户数超 200 万。根据团队介绍,公司在 2016 年 8 月就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和很多直到公司上市都无法实现盈利的互联网项目相比,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生意呢?

当然,以上都是入局的投资人,他们当然会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鼓吹。

但不管怎样,该模式作为一个还在验证过程中的商业形态,还是存在一些挑战的。例如:

这项生意的进入门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从目前各方资本都在入局来看,价格战可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创业团队需要「舍命狂奔」,快速铺市场,不断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充电宝的使用率,快速回笼资金,同时还要考虑用户体验等长期的关键影响指标。

另外,充电宝的体积缩小和重量减轻,以及电池容量扩增 、快充、无线充电模式的兴起,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影响着共享充电宝的前景。

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究竟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还要交给市场和用户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