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也许要被摩拜打败了?

今天薛蛮子在他朋友圈转了一篇文章,说摩拜单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单,仅次于淘宝的订单数,居中国网上交易数第二。文中特别提到,一个月前ofo日订单量首次超过1000万单。没想到一个月后,ofo成就了摩拜:ofo的车破坏比例高达50%,很多用户要用车时用不了,只好转移到摩拜了。

今天薛蛮子在他朋友圈转了一篇文章,说摩拜单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单,仅次于淘宝的订单数,居中国网上交易数第二。文中特别提到,一个月前ofo日订单量首次超过1000万单。没想到一个月后,ofo成就了摩拜:ofo的车破坏比例高达50%,很多用户要用车时用不了,只好转移到摩拜了。

也许我要调整对ofo和摩拜竞争的看法?一个月前我还认为野蛮发展的ofo也许会收购了摩拜呢。我是不是对中国互联网的无序发展的看法太黑暗了?ofo野蛮扩展,超越摩拜?你更喜欢谁?

确实,用户的单车使用习惯建立之后,单车出行慢慢使用得多了,甚至一天用三到四回。很多人早期习惯用ofo,因为ofo量大,颜色鲜艳,好骑。但摩拜也一直在加大产出和投放,导致大城市摩拜车的总量越来越大,新的摩拜也越来越好用。两家共同做大了市场,包括bluegogo等的加入,单车出行市场等于建立起来了,谁家保有量大,谁家就建立了优势。早期的ofo因铺开得快,虽然开锁稍显麻烦,但也因99元押金比较低,导致ofo发展比摩拜快。

如果双方的总量不相上下,低押金又被无押金的后来者冲击,真正有定位和自动开锁功能的摩拜就能显示一定的优势。加之最近摩拜拿到大量投资后,搞起来骑车送红包活动,这个必须要有定位功能才能玩。无形中,运营好的一方,又赚了便宜。

一天2000万单也许说明不了问题。因为很多人想通过一天多骑几次这样的动作来解锁红包,通过骑行来赚钱的动力促动了2000万的达成。毫无疑问,一个良好的运营,是单车竞争的关键。

上个月我个人认为ofo的野蛮成长可能更具有杀伤力。中国互联网一贯这样的,野蛮打败文明,用户越多整体使用习惯就更偏low,以更low姿态满足更low的用户,就更有发展潜力。一个月后,送红包变成了杀手级运营手段。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市场,还远没有成熟。“几分钱和几块钱的红包更有吸引力”,我身边的朋友圈都出现了摩拜拿红包的转帖,我不相信他们缺那几块钱摩拜红包。只是一种加强参与感的运营手段罢了。和出租车市场补贴大战一样,共享自行车也需要经过同样的阵痛。也许以后统一江湖了,也会更滴滴打车一样,提高价格,打车更难。人的习惯和懒惰都很难改变。你成了习惯,就不会放弃的。

当然,ofo的损坏率这么高,也许是媒体故意妖魔化它的产品体验。有人说是摩的司机故意破坏,也有人说是竞争对手破坏并发照片给人制造错觉,还有人说自行车本来就不是自己的,骑行的人不保护,素质差,自然就是这个结果。有的朋友甚至说ofo不过是传统经济,摩拜才是新经济。ofo是打着新经济的旗号整合了传统自行车资源,其效率还是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步伐,最终还是会被别人整合掉。仅仅一个月前有人还担心摩拜会成先例变成公益呢,怎么仅仅一千万的单数的变化,大家就都变了呢?好奇怪。不过最近一周,我家附近的摩拜确实越来越多,而ofo路上比前一阵子稍多了,只在经贸大学校园里,看到一排排排放整齐的小黄车,它们似乎都没来得及投放到街上。为啥呢?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为这两个公司包括小蓝车,小白小紫以及未来各种组合颜色的共享单车们点赞。你们为绿色出行,也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我还是不很看好这么烧钱的“自行车项目”。